本网消息 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日益临近。6月2日下午,党委副书记李金奇率队赴黄石市西塞山区八泉街道上窑社区油铺湾1号旧址调研,通过学习党史、凝聚精神、汲取力量,把城市文化的根脉接入校园文化的苗圃,为实现学校党代会提出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增添力量。

黄石西塞山区八泉街道上窑社区油铺湾,100年前因油铺众多而得名。当时大冶钢铁厂、大冶铁矿、华记湖北水泥厂(华新前身)、富源煤矿、富华煤矿等企业,有产业工人达15000多人。油铺湾是当年大冶工矿区工人集中居住的地方。1922年2月,林育英化名李福生,以大冶钢铁厂翻砂工的身份来到黄石,在油铺湾一个茶馆里开办了黄石第一所工人夜校,组织工人学习,传播革命真理。1922年3月12日,在油铺湾一座简易的平房里,林育英带领三名新党员举行了庄严的入党宣誓,中国共产党大冶钢铁厂党小组正式成立。这是黄石地区建立的第一个基层党组织,也是湖北产业工人队伍中最早建立的党组织之一。

下午3点,李金奇副书记一行来到油铺湾1号旧址前。昔日工人汇集的平房老巷,已是上窑繁华地段的核心街区。油铺湾1号古建筑被高楼围绕,青砖灰墙、沧桑古朴之中透出一丝历史的厚重。年近八旬的熊忠武老人,为大家讲述了油铺湾的悠悠往事以及这栋古建筑承载的红色历史。
走进屋内,才发现这是一栋“明三暗六”的双层建筑。沿着窄窄的木质楼梯攀上二楼,踩着吱吱作响的楼板,在狭小的空间里仿佛还能听到先辈们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黎明之声。

李金奇副书记说,黄石作为一座工矿城市,产业工人汇集,为革命火种的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黄石的矿冶文化和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矿冶基因与红色基因的双重影响,奠定了黄石文化的特色和基础。高校以立德树人为己任,一定要汲取城市文化力量,培育校园文化品牌,让提升文化自信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随后,李金奇副书记一行又考察了“三连洞”利华煤矿运煤通道遗址。利华煤矿创办于1924年,曾架空中索道4500米,把黄荆山南麓的煤翻山越岭运到北麓长江边。这是中国第一条翻越高山的架空索道,开创了用越山索道运煤的先河。1937年12月5日,冼星海和戏剧家洪深带领武汉大学宣传队和上海救亡演剧二队队员,乘坐高空索道到利华煤矿山背矿区演出,受到煤矿工人和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1938年日军入侵黄石时索道被拆走变卖,只留下部分固定索道的基座和连接索道的三个人工开掘的的石洞,即“三连洞”遗址。

李书记一行步行数里,考察了“三连洞”遗址。面对在悬崖峭壁中穿行的索道和轨道遗存,李书记说,眼前这条路看上去荒草覆盖,但却是前人开拓出的一条通往工业现代化的道路,前人这种敢想敢干的精神,值得我们深入学习。

长江中游矿冶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王定兴,资产经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阮启刚,以及矿冶文化研究中心於孝申、胡茜,发展规划办公室张含、张艳一同参加了此次调研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