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社教校长畅谈矿冶文化研究工作“十四五”愿景
本网消息 开局之年开新局,谋篇之季谋宏篇。日前,长江中游矿冶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校长李社教到矿冶文化研究中心调研。在调研座谈会上,李校长充分肯定了矿冶文化研究中心“十三五”期间取得的各项成绩,同时对“十四五”矿冶文化研究工作顶层设计蓝图作了勾画,并畅谈了“十四五”发展愿景。

李校长指出,“十四五”期间,长江中游矿冶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的目标,是力争建成国家级或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长江中游矿冶文化研究中心、省级人才培养基地和资料中心;研究方向定位为工业文明、矿冶文化、工业遗产、矿冶考古和矿冶器物;建设理念为“文理打通、校内外结合”,要突破行政框架建设学科、凝聚队伍。主要突破点有两个:一是学术视野要有突破,要立足长江中游、辐射全国、放眼世界;二是理论高度上要有突破,要站在人类文明史的高度研究矿冶文化。李校长说,实现美好愿景,既要勾画好发展蓝图,更要层层推进分步落实,要从项目、经费、奖项、论文、著作等方面不断取得新成果,厚实文化与学术营养,并滋润于育人的全过程。
长江中游矿冶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王定兴,中心“东楚学者”特聘教授陈树祥,中心工作人员胡茜、於孝申参加座谈会并汇报了工作。

“十三五”期间,长江中游矿冶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整合高校学术资源,吸纳国内外专家学者、地方文博部门、大型厂矿企业文化研究力量,形成了学科、队伍的特色与优势。在矿冶历史与工业遗产、矿冶文学、矿冶艺术、矿冶城市与企业、矿冶生态文化等研究方向,产出一批高质量研究成果,为地方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中心整体研究水平在本领域居于省内前列,国内有一定影响,社会反响良好。中心获得“全国社科组织先进单位”荣誉称号,中心常务副主任王定兴获评“全国社科组织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十三五”期间,中心研究人员成功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2项,省社科基金项目3项,省教育厅重点项目4项,其他项目100余项。出版专著10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获省市各类奖项10多项。中心研究人员承担黄石地方各类社会服务项目40余项。特别是2017年承担的黄石首届“工业遗产普查”项目,中心组织45名师生对黄石市城区、大冶市、阳新县80多家近现代工业企业200多个工业遗存点,进行了测量、摄影和文史研究,获得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依托此项目,中心参与制定《黄石矿冶工业遗产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方案》《黄石市第一批工业遗产名录》《黄石市工业旅游发展规划》,均获黄石市委市政府及专家组通过。
中心注重文化研究与传播。在大冶铜绿山古铜矿遗址设有“铜绿山工作站”。接受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单位专访,播发纪录片、新闻稿件50余篇次。面向社会各界设立矿冶文化研究开放基金项目60余项。输送文化志愿者1000余人次,为“矿博会”、工业旅游大会承担了解说和志愿服务工作。开展“矿冶文化进校园”活动,在高校开设《黄石的故事》《矿冶文化与工业遗产》《矿冶文学作品选讲》《矿物晶体》等公选课程;在黄石市委党校开设《工业文明与黄石转型》学术讲座,《工业遗产保护》纳入市委党校培训课程;在中小学、社区开展《精美的石头会唱歌——黄石的故事》公益讲座;组织专家为中小学编写矿冶文化校本教材;在中小学设立“矿冶文化美术制作馆”。让黄石人了解黄石灿烂的历史文化,让优秀文化代代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