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 中心简介 | 动态信息 | 学术委员会 | 研究人员 | 研究成果 | 研究项目 | 学术交流 | 社会服务
 
专家学者汇集我校畅谈黄石矿冶文明史

[时间:2020-11-23 15:15:25] [点击:] [分类: 动态信息 审核人: 编辑:矿冶文化 ]


   本网消息  矿冶是黄石的根,工业是黄石的魂。黄石3000多年矿冶文明史,是一幅怎样波澜壮阔的画卷?矿冶文化将为黄石高质量发展和城市转型提供什么力量?带着这些问题,1120-22日,来自政府部门、高校院所、研究机构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和从业人员齐聚我校,以“矿冶文明史研究”为主题,就进一步挖掘黄石灿烂辉煌的矿冶文明、梳理历久弥新的矿冶记忆、探索城市文化品牌建设、对接矿冶工业遗产申遗进行研讨交流。

黄石市政府副市长李丽,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周泽良,黄石市工业遗产保护中心党组书记贾方军、主任夏鹏、副主任胡新生;我校党委副书记、校长、长江中游矿冶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社教,副校长肖文胜,科研处处长、校企合作办主任马学军,长江中游矿冶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王定兴,学报编辑部副主任陈咏梅参加研讨会。李社教校长在会上致辞,李丽副市长发表讲话。

IMG_0318

李校长说,作为一所生在黄石、长在黄石的高等院校,湖北理工学院有崇高的历史使命去研究黄石矿冶文明史,凝练矿冶文化,焕发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呈现出的勃勃生命力。为此,学校在10年前建设了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长江中游矿冶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多年来,中心采用文理打通、校内外结合的建设理念,取得了一大批研究成果,形成了特色与优势,整体研究水平在全国居于前列,被评为全国社科组织先进单位。学校学报专门开设“矿冶文化研究”栏目,已建设成为国内有一定影响的特色栏目。

李社教指出,黄石是一个有着独特文化魅力的城市,3000年以前,以大冶铜绿山为中心的矿冶之火呈现燎原之态,引领着那个时代的科技潮流,代表着当时的先进生产力。近现代以来,以大冶铁矿、汉冶萍为中心的钢铁冶炼,使黄石成为当之无愧的近代民族工业摇篮。我们的先人,用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拼搏精神和穷物格理的探索智慧,创造了黄石地区以铜铁为魂、以技术进步为主线的矿冶文明史,同时遗留下以矿石开采、冶炼、制造、加工为核心的矿冶遗产群,表现出唯一性、独特性、先进性和延续性的特点。

李校长说,今天,我们研究黄石矿冶文明史,既要探究其丰富的内涵,梳理其纷繁的脉络,更要着眼于黄石如何在长江经济带发展大格局中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和城市转型的考量,挖掘它在新时代黄石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的价值,提升城市软实力和竞争力,积淀企业精神和工匠精神,打造城市文化品牌。

副市长李丽说,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制定出台相关规划,着力推进立法保护,大力发展“工业遗产+”业态,实现了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与城市经济社会的互动发展。希望各位专家学者为黄石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为工业遗产“申遗”工作和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把脉问诊、出谋划策,将黄石深厚工业文化打造成为靓丽的城市名片。

参加研讨会的专家有北京科技大学郭宏教授,北京国文信文物保护有限公司白春光所长,中国文化遗产研究员李雨馨、赵瑗工程师,长沙市博物馆邱东联馆长,湖北省博物馆(考古所)万全文书记,湖北省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古建筑保护中心朱祥德主任,中国地质大学景观系廖启鹏教授及博士团队,我校东楚学者陈树祥教授,以及黄石本土专家、矿冶文化研究中心部分研究人员。

研讨会上,专家们围绕黄石古代矿冶业的政治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作主旨发言。会后,参会专家还从金银、铜、铁、煤等8个方向着手,就黄石矿冶文明系列丛书编撰工作展开研讨。

 

 

 

 
 

Copyright 2009-2018 湖北理工学院(www.hbpu.edu.cn) 版权所有 邮编:435003 电子邮件:
技术支持:wei 地址:湖北省黄石市桂林北路16号 电话:0714-6353390(院办) 0714-6350612(招生办) 鄂ICP备05003326号QQ:95253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