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黄石矿冶工业遗产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全面启动,我校矿冶文化研究工作迎来学术层面和应用层面“双推进”的良好契机。4月7日下午,清明假期中,长江中游矿冶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校长李社教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铜绿山古铜矿遗址”调研,从源头处为工业遗产申遗和矿冶文化研究工作把脉。
人间四月,到处生机勃勃。古老而全新的大冶铜绿山,这片留存着4000年前青铜采冶遗址的土地上,干枯的铜草花仍然保持着怒放时的姿态,在点点新绿中透出沧桑和厚重。西边是三鑫金铜公司耸立的办公楼,东边是大冶有色金属公司隆隆的电铲轰鸣声,北面隔湖相望是高楼林立的大冶新城,在延续数千年而不灭的熊熊炉火中,在现代化机器大规模采掘的喧嚣里,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安静地驻守在小山坡上,呵护着中华青铜文明源头的一盏豆光。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大冶铜绿山四方塘遗址墓葬区考古项目”负责人陈树祥研究员迎候在遗址博物馆大门前。省考古队和遗址保护管理委员会两位年轻的研究人员随同左右。
李社教校长是矿冶文化研究专家,陈树祥研究员是矿冶考古专家,主持的“大冶铜绿山四方塘遗址墓葬区考古项目”被评为“201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两位专家见面没有过多寒暄,直奔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博物馆。
在参观的过程中,陈树祥研究员向李社教校长详细介绍了近几年来铜绿山考古中的新发现,展示了部分新发掘的石器、陶器、玉器和青铜器等器物,并以器物为例证解释了铜绿山矿冶考古中的一些疑难问题。李社教校长一边听着介绍,一边仔细观摩博物馆展出的文物。他要求长江中游矿冶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人员认真学习博物馆中的现代化呈现手段,加强交流合作,实现资源共享,推进学校矿冶文化博物馆建设。
在陈树祥研究员的陪同下,李社教校长一行还考察了博物馆周边的矿冶遗存、四方塘遗址墓葬区和铜绿山岩阴山脚遗址,了解了人类早期矿冶活动留下的35枚足迹的发现经过。在四方塘遗址墓葬区旁边,规模宏大的博物馆新馆正在建设中。李社教校长与项目负责人亲切交谈,表示新馆建设要着眼于文化传承、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要把现代展示手段与古老工业文明相结,与世界一流的遗址定位相般配。李校长还与大冶市长现场通电话,对遗址区建设的整体设计和文化策划提出了建议。
夕阳的余晖洒落大冶湖面,泛出片片金光。离开古老的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李社教校长一行又驱车来到大冶有色金属公司叶花香铜矿旧址,在企业负责人的陪同下考察了工业遗存和矿山新貌。
长江中游矿冶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王定兴、副主任刘满中陪同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