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楚网黄石新闻网(黄石日报记者 田城)提起旅游产业,就绕不开旅游文化这个话题。从“中国传统文化精英精神家园”的杭州西湖,到“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古长城,再到“中国园林之城、吴文化汇聚之地”的苏州,从这些旅游目的地来看,无一不折射出浓郁的中国特色文化。
“文化是旅游之魂。”东方山风景区管委会主任陈泽云说。
“遗憾的是,黄石的矿冶文化旅游品牌至今没擦亮。”昨日,长江中游矿冶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湖北理工学院博士谭元敏说。
矿冶文化城市标签
“黄石城市特色是什么?”连续两天,带着这个问题,记者随机采访了8位市民。
这个问题,难倒了几位受访者。从一个方面足以说明——黄石没有地标性建筑,没有城市文化墙,缺少城市文化雕塑,文化氛围稀薄。”外地在黄大学生小欧说。
“黄石城市文化的标签是矿冶文化,可这个文化产业没发展起来。”谭元敏博士说。
作为一个文化概念,“矿冶文化”从提出至今不过六七年时间,随后被定位为黄石文化之根,城市之魂,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在《黄石矿冶文化研究综述》学术论文中,其提出的背景是“为适应城市转型发展的需要,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挖掘城市文化,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战略任务。”
为弘扬和宣传黄石矿冶文化,我市先后举办两届国际矿冶文化旅游节,以及两届“矿冶文化论坛暨国际学术研讨会”。
“我们面向全国发布矿冶文化课题研究项目,来自高校、湖北省社科院、湖北省考古研究所、黄石市博物馆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参与项目,研究黄石矿冶文化。”
谭元敏说,此外,湖北理工学院开设了“矿冶文化”相关课程,并打算成立学生社团,目的指向传承矿冶文化。
矿冶文化旅游仍在打造中
2013年4月,根据《黄石服务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我市将着力打造矿冶文化、佛教文化、生态休闲三大旅游品牌。整合青铜文化、工业遗址、红色文化、宗教文化、都市观光、生态休闲6条精品旅游线。
2013年4月11日至13日,市领导率市商委、铁山区负责人奔赴萍乡、汉阳两地,考察萍乡煤矿和汉阳铁矿旧址,共商打造“重走汉冶萍、共兴中三角”中国近代工业文明游精品线路。铁山区、安源、汉阳三方旅游部门初步达成合作意向。
网友“SECBRO”对此置评:“历史文化价值在,就是不知道旅游开发后会做得怎样?”
然而一年多过去了,这条“精品线路”仍然犹抱琵琶半遮面,千呼万唤未出来。
近几年来,铁山区举全区之力,大力发展旅游产业,作出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与黄石有着不错自然资源禀赋类似,黄石悠久的矿冶文化并未给城市带来更多收益。
湖北理工学院副校长李社教研究发现,文化产业在黄石经济结构中比重偏低,2008年黄石文化产值只有8.23亿元,仅占当年全市GDP的1.5;2010年只有7.41亿元,占比为1.2,不增反降 。据其分析,尽管我市矿冶文化资源丰富,有的甚至是垄断性资源,但对资源利用极其有限,矿冶文化产品生产厂家少,规模小,种类少,创意不新、设计不精,缺乏品牌。
另外,工业旅游还停留在设想上,既没有成为旅游点,被广泛接受与推广,“更缺乏有实效的行动”。
如何擦亮文化品牌
黄石,号称“青铜故里”、“钢铁摇篮”和“水泥故乡”。
对应这三个称号,黄石已形成了三个矿冶文化的布点,如同“品”字形,点缀在黄石城中。这三个点,分别是“铜绿山古铜矿考古遗址”(已获国批待建)、“黄石国家矿山公园”(探索发展之中)、“华新水泥遗址博物馆”(获批待建)。
“文化的展现,需要这样的载体。类似于这样的载体多了,连接成片,各成特色,矿冶之城的黄石文化特色自然也就出来了。”谭元敏说。
然而,目前矿冶文化面临“上热下冷”、矿冶文化遗址保护不力、开发利用不足、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前景堪忧。
李社教建议,擦亮黄石矿冶文化品牌,一要加强宣传普及,促进全民关心,全民参与;二要加强矿冶文化遗产保护;三要做好规划、挖掘、开发和运营,用文化产业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城市转型;四要加强专业人才培养,为黄石矿冶文化发展提供智力和行动支持。
“生态立市、产业强市和矿冶文化并不相悖。”谭元敏认为,矿冶文化不同于采矿这种行为,而是一种文化,完全可以内化为城市内在文化,成为城市的精神所在,进而为黄石旅游赋予文化内涵。
“要挖掘黄石矿冶文化资源,扩展其文化内涵,将品牌优势转化为资源优势,使之成为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才能增强黄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后劲。”该院人文社科部副教授王载册表示。